顯示具有 思考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思考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1/11/21

Google在Galaxy Nexus上想通了

今天在老人與蘋果上看到Google與三星合作的那隻Galaxy Nexus不支援外部記憶卡,並引用了Google家Android工程師Dan Morrill 的話,提到…

There's no particular hardware reason a device can't have both.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good UI for it.

2011/09/23

LBS服務的處(困)境

沒錯,一切都跟你有沒有"服務"到使用者有關!

「不得其效,反受其害!」是目前眾多Foursqure Copycat 的原罪,的確是有那麼個市場存在,沒有差異性的各立山頭雖然目前說來,算是在持續尋找可能的突破點,或嘗試新的手機功能來作出亮點。

「沒電的手機能幹嘛」 (定位那麼耗電我幹嘛自討苦吃)

「沒有那麼多朋友會在意你是不是在哪邊打卡過」

「不是真的有什麼優惠出現在你現在位置附近」(因為LBS Provider人手不夠還沒到過附近拉客戶)


我到達某個位置想找吃的,well,可推薦可報路。

如果已經對附近滿熟了會不會根本LBS App不曾被啟動?

2011/08/02

沃茲尼克:傾聽工程師的彆腳點子。然後呢?

問:科技日新月異,你如何辨認、選擇最關鍵的新技術?

答:今日的科技產品十分複雜,可以很輕易將不同的裝置放到一個產品上,比如說 MP3播放器、照相、GPS、基本電腦功能,很多不同的大公司都專研各自的專業、開發各自的技術,但最後這些技術會被整合到一個產品上。在切割步驟、高度 分工的環境裡,要辨認下一個關鍵科技是比較困難的。因為,即使你掌握了自己的專業,你對產品卻沒有一個想像,不知道自己所開發出來的功能最後會變成什麼模樣。

因此,我認為,真正創新的科技會來自小公司。蘋果初創時,我們只有一小撮人、少許的資金,我們傾全力開發當時沒人看好的產品,人人親力親為,我們自己倒垃圾、接電話、買零件、設計電路、寫程式,我們全部自己來。
 
當你自己一人完成所有的步驟,每一塊拼圖都拼在一起時,完整的想法就會浮現。這種「完整性」,是卓越產品的誕生地。

公司還是得掌控一 切,你可以讓二十個工程師進行不同的產品開發,這就是管理。管理者不是在自己的工作管理表上打勾勾就完事了,他必須確保所有工作進行順暢。管理者必須有兩個頭腦管理者的頭腦,知道這個計劃該怎麼進行,以及使用者的頭腦,知道這個使用情境對消費者有什麼意義。管理者必須可以在管理者、使用者的頭腦之間,隨時切換。



然後呢 ?

主管就會打槍他說:「工時那麼久了不要再搞什麼小東西來弄我了,我只想把東西做完趕快回家阿!」

2011/05/19

買iPad要做什麼

這篇不是找理由敗家的勸敗文,也不是搶頭香的開箱文,更不是跟著新聞內容嘰嘰叫的自爽文。

我自己在Feedly上面有個閱讀類別是Mac-News,裡面有國內各大蘋果迷大站的feed,但目前只剩下三個老地方冰果室、MacUKnow、ApplePlan…類別中推薦的類似feed很多像是蘋果核、或是被笑稱為蘋科技的癮科技。

為什麼只剩下三個呢?因為這三個大概是台灣島上可能還算比較不太「照抄」國外新聞的消息來源,而就算是國外的蘋果消息很大部份內容都會覺得是重複的,國外的任何3C產品試用,其實只要看了這位老伯伯的文章,就可以掌握八成以上的知識了!精準、深入、不煽情的敘述,句中帶著不太常見卻很簡單的形容詞。看著他和藹的眼神都覺得3C裝置不見得要用血脈噴張的句子誇飾,而是用比較有生活、比較有溫度的方式點出重點。

2011/05/06

Acer 被重擊只是第一槍



延續上一篇提到Google整頓Android開發商及硬體品牌商的動作,今天在UDN看到了這篇數落Acer的新聞

雖然說Acer只是剛好主力市場被掃到而已,但也又一次說明了Acer總是一開始唱衰(就像當初小筆電他們也看衰EeePC一樣),但是事後諸葛之後才猛下資源去衝銷量!猛衝了幾年銷量有了被iPad「」到,也該是時候回頭想想策略了!

2011/04/17

談Google最近管控硬體制造商的作法

Google受不了硬體製造商拿Android亂改,改到每家都有不一樣的介面,不同的品質,OS版本更新絮亂,影響user體驗。

Jollen大大說的順序是:品牌商 => OEM => 研究者從AOSP免費取得

我很好奇Google會選擇怎樣的道路,在天平一端的蘋果軟硬一把抓的一言堂(硬體代工),另一端是規格/體驗百家爭鳴的Android生態。

2011/03/21

觸控式裝置要如何設計檔案的操作流程?

iPhone引領流行,觸控功能一流,應用程式多如牛毛。如今iPad推出更多觸控功能可以編輯、閱讀等帶出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功能。

傳統鍵盤滑鼠模式反而顯得古老而不人性,但真正要整理檔案、編輯任何可獲利的內容我認為還是少不了它們!

2010/12/22

回鄉發展?


市場太小就沒賺錢機會? 

有錢的人會自己找到機會,沒錢的人卻總是埋怨沒有機會。日本一家保險公司,在南部的九州地區有大約4,000名業務員,結果業績第一名的業務員不是來自九州的大都市如福岡或熊本,反而是來自長崎縣內的一個小島,人口只有2萬,為什麼?
這個業務員只在小島上工作,從不曾到其他地區開發業務,卻連續20年得到九州地區的業務第一,原來自認有能力的人,都向外發展了,只有她,自認為比不上別人,反而勤懇地在小島上挨家挨戶拜訪,結果這個小池塘就被她一人獨佔了,反觀大池塘因為競爭激烈,每人分到的業績反而比不上她。
From 商周 拋開窮人錯誤6觀念 P.4


看到這裡...
我看我們也回鄉去好好努力阿~~~就像阿甘一樣傻幹,等到暴風把其他停在港口內的捕魚船都吹壞,只剩他們能繼續捕魚,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阿!

2010/09/03

如果說桌機的作業系統已經式微,那未來手機的作業系統是否也會式微呢?

如果手機也普及到跟桌機一樣,導致作業系統的重要性一樣消失…

那真正能繼續創造獲利跟差異性的會是什麼?



能夠透過瀏覽器跨平台的HTML5應用程式?(到那時也許是HTML7或8了吧!)

還是

原生於各種手機作業系統上的原生程式?


2010/07/22

NBA不是只有球員動態可以報導,也不是只有球季才有新聞好嗎?

今天看到這篇文章讓我好是驚訝!



對Rich Cho來說,這兩次面談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第 一次發生在 1995年的洛杉磯。當時正在Pepperdine大學法學院一年級就讀的Cho,把自傳和履歷寄給西雅圖超音速隊,這份履歷一路上呈到時任超音速總管的 Wally Walker手上,Walker當時想成為聯盟中最擅用科技的總管,所以就約Cho到洛杉磯的一家旅館面談。

在這次面談中,Cho充分利用他華盛頓州立大學工程學位(其間並在IBM工讀),還有在波音工作五年所得到的電腦和工程知識,詳述他可以為球隊帶來的幫助,這讓 Walker留下深刻印象,也幫助Cho踏進了這個聯盟,成為超音速隊的實習人員。



2008/12/17

我們上班族的習性

這兩天都沒在辦公室block裡上班,因為我去參加了半天的CMMI Overview跟一整天的統計課程。雖然我有段時間沒有報名院內的課程了,儘管有時課程領域跟自己的差太多,講師也講的比較深讓我昏昏欲睡,但也有些時候你總是能遇到一些真正不錯的講師,而這幾位老師我才真的打從心底尊敬他們!(無意冒犯其他人~)

人跟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,我想這是永遠都無法被科技取代的,就算現在我們有手機、有網路、有Webcam,真正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任何的知識、解惑、感覺都是得來走這麼一遭一回,就是因為它比較麻煩、比較費時所以才如此珍貴!

##CONTINUE##

為甚麼今天對面對面接觸講授特別有感觸呢?一方面是因為今天遇到了一位好的統計老師(她叫做唐立英,跟我小時後喜歡的女生同姓,呵呵~這是題外話…),就算早上大學、甚至考研究所的時候就上過了,但是觀念的釐清總是那麼的困難,因為真正能跟同學討論的機會真的好少好少,記憶中真的有跟同學一起準備期末考也是隨人顧性命,感覺誰都怕比其他人考的差,或根本就是被當(那門課是離散數學,就是當初真的過了,現在我也不敢說我真的懂阿…)真的有對觀念的討論幾乎是沒有!

回到今天上的統計課,難得我們出社會了還能有機會再去吸收東西,這些機會真的是需要好好把握!但回過頭來想,我們這些整天與電腦維生的人呀,平常真的好少好少有機會好好的面對面講話,就算是坐在後頭的同事,我們真的好少溝通呀!我們不是在一起做事嗎?有一些所謂的分工跟合作不是都需要多對話嗎?甚至我們自己不會的東西,為甚麼彼此都不幫忙,只說:「好吧!回去自己先看看~」然後就沒下文了…什麼設計、實做、測試的流程哪有出現過…

最後的演講作者Randy Pausch在他書裡提到他曾到擔任教授的時候,申請特修去加入加州迪士尼夢想工程公司去,參與他們的計畫。以我們華人的觀點來看,也許會說他是幸運的,因為他是教授,他有比一般勞工甚至上班族更多的資源,讓他可以請長假,我們可不是這樣,我們可是每天每天都為了生活而打拚阿!!And then?每天每天都這樣為生活打拚,我們可曾思考過我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?有什麼目標?只有把自己養活把小孩拉拔大而已嗎??我們每天打拚總要有個目標讓我們去追求吧!!但我們台灣社會的生活卻好像是,下班下課之後的娛樂就是看電視、跟著唱歌跳舞比賽的內容目不轉睛、或是新聞的爆點而覺得不景氣自己生活也過得不順…

我們的工作型態已經是變成單兵作戰了,就像CMMI裡總會說到我們台灣軟體界Rework太多,Reuse太少的問題一樣,真的是從教育時期我們就不曾這樣要求我們的小孩吧!

每個人都可能會說:「我發現了我們的什麼什麼問題,但是這要改可是整個生活或思考模式、或文化的轉變呀!說了也沒用,算了吧!哪改的了!」如果我們的生活就這樣,也不常識去改變,那我們怎麼去期待以後的生活會更好?我們的小孩能過的更快樂?